我国产后粮食节粮减损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职责,多措并举,取得新成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粮食食品保鲜长效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节约节约和反粮食浪费行动方案》,对深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工作作出具体部署。通过调解的持续努力和全民参与,促进食品保存和打击浪费已成为共同目标全社会实践。粮食节约减损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后粮食节约减损,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采取严格限制和宣传引导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2021年4月,修订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范粮食收储、运输、加工等经营主体的保存,减少损失。 202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正式实施,专门设立“粮食节约”章节,标志着粮食节约减损全链条进入法治化管理新阶段。福建、河南、广东、甘肃加快立法进程,制修订地方食品安全法规,强化实施食品节约和减少损失的责任。
“十四五”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聚焦粮食流通主要节点,先后发布了《节约减少粮食损失提升健康消费行动方案》、《节约减少粮食损失指导意见》、《节约减少产后粮食损失行动方案》等。 《粮食综合行动计划(2024-2035年)》、《关于加快粮食产区晒粮能力建设的意见》对节约粮食、减少损失作出了具体部署,依法治粮、节约粮食的制度继续不变,农民储粮减少损失效果更加明显。国家有关部门利用投资补贴,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在田间、房前屋后建设科学的储粮设备设施,实现通风减水、土壤降水,有效减少农民粮食损失。这些农民的粮食储存损失率下降到近3%,比10年前减少了5个百分点。出台解决东北“粮食躺在地上”问题的具体措施,拍摄制作12期科普系列片《农民储粮·专家说》,加强粮食节约,减少技术培训和服务。农民科学储粮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河北深入开展科学储粮“百家合作社”“百家户”活动,开展科学储粮培训宣传在存储技术方面。陕西、西藏组织财政资金支持农民科学储粮,进一步改善农民储粮条件。国家储备物资管理进一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全国建设了一批粮食采后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粮食主产县粮食采后服务全覆盖。面对持续雨雪天气等不利天气,收获后粮食服务中心及时提供清理、烘干、收储服务,有效地为帮助农民减少损失、增加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到2024年,这些产后服务中心清理粮食近6900万吨,烘干粮食近4000万吨,减少粮食损失300万吨以上。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区提高了施工技术加大设备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后期制作服务质量和效率。减粮降耗成效更加显着。近年来,国物粮库深入实施绿色粮食仓储改善行动,推进高标准粮食建设和现有仓库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粮食气密性、隔热性等基本特性。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在首批59家储粮企业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推动生态区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普通粮食仓库满库能力超多。编辑7.3亿吨。粮库广泛采用“四合一”(粮情检测、机械通风、循环熏蒸、粮食冷却)储粮技术。全国低温、准低温仓库容量达到2.2亿吨。采用受控环境储存技术的仓库容量超过6700万吨。温控、环境可控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各地积极推进粮食减储减亏。四川投入省补助资金近7亿元,支持建设155万吨标准粮食厂。浙江提出“未来粮食”建设规划,突出“节地、节能、减人、减损”建设要求,建设新型粮食储备。北京、山湖北、广东、重庆、贵州加大绿色储粮投入,推动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山西积极争取全省财政支持实施绿色储粮创新技术。据调查,我国粮库储粮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水分减少、杂质减少等自然损失。通常可以消除因储存不当而造成的储存粮食损失。粮食节粮减损的技术支撑更强更深地推动产后粮食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锐意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储运工程研究中心”粮食采后领域创新技术和工艺平台基地,开展粮食保鲜、茶叶减损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相关科研机构正在研发高效粮食装卸技术及配套设备,减少进出境作业损失,促进粮食安全储存。山东、广西围绕减少粮食仓储损失关键技术,正在进行装备研发和装备研制。中粮科技研发出绿色粮食仓储新技术,利用高效、多维度的温控手段,实现“全粮低温仓”,有效保持粮食品质。储粮同时零熏蒸,减少能源消耗。国家粮食管理和物资储备以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绿色存储、适度加工为重点,制定和修改了一批重要标准。 《高标准粮食建设标准》发布实施,对仓库建设、粮食仓储技术、信息系统等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推动仓储设施硬件整体提升到更高水平。 “十四五”以来,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组织制修订了《小麦粉》、《麦麸》、《大米》等30余项粮食节约减损相关标准,通过共同指导、技术升级、科学人口等方式促进粮食成品率提高。努力生产更多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油品、副产品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北京、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不断完善粮食节约体系和减损体系。促进粮食节约减损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环节,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一步,粮食和储备部门将围绕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继续落实粮食减粮工作继续加强科技支撑和标准引导,继续加大科普力度,推动产后粮食节约减损走得更深、更扎实。 (记者欧阳杰)
上一篇:新能源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