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正在减肥!关闭应用程序背后的深层含
“借记卡、信用卡、贷款、托收……你的手机上应该安装多少个银行应用程序?”社交平台上,有关“银行App太多”的评论超过1万条。很多网友认为,对于频率不高的金融操作,没有必要安装十几个花花绿绿的银行应用。今年以来,银行开始“断网”,多家银行宣布关闭部分APP,其中既有大型国有银行,也有本市龙头商业银行。也直接引发了网友关于银行App“关停潮”的讨论:银行App为何如此之多,用户需要什么样的银行服务? “丢失”的应用 银行应用的“关停潮”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和直销银行两个领域。尤其是最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首次关闭了信用卡应用程序。 9月28日,中国银行宣布将开始“活力生活”App的功能过渡并逐步关闭。该应用程序原有的功能逐渐融入到中国银行应用程序中,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知道,此前关闭的信用卡应用程序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 2024年,已有10多家中小银行完成线下信用卡应用。 2025年前10个月,至少新增6家银行,其中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已将这些功能纳入其主要手机银行。直接银行应用程序的关闭较早开始。自 2023 年以来,至少 21 家银行已停止运营其直接银行应用程序。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4年11月公告,民生直销银行、昆仑直销银行等25家金融客户已积极申请注销登记,覆盖多个细分领域。电流目前,市场上的直销银行应用程序仅有10多个,不到峰值数量的十分之一。直销银行是不设立实体分支机构,依靠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线上渠道独立运营的商业银行模式。 2013年9月,北京银行率先测试该格式。 10月10日,北京银行宣布,直销银行APP和网站将于今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这也被认为是直销银行的“终结”。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类App的高存量是倒闭潮的重要背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自律管理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836家机构共注册移动金融应用2664款,平均每人注册3.18款。金融机构。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多一个APP就意味着多一个入口,可以转化为更多的交易——无论是直销银行的无网点、高回报,还是信用卡的低门槛、多权益,目的都是利用流量红利来深耕市场。于凤辉是Think Think智库特邀研究员,曾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工作近40年。他回忆说,十多年前,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对于银行来说,流量入口和数据资产已经成为重要构成市场份额的主要变量。建立App的目的是完成数字化转型,嵌入高频生活场景和低频金融节点之间的闭环,从而实现相关业务的深度渗透。也一直是相关线路分析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多个应用程序不仅意味着多个接触点,还意味着多多重资源。不少银行将业务需求细分为核心银行、公司银行、信用卡、跨境业务、普惠金融、中小企业、海外业务等垂直应用。一些银行有十多个相关应用程序。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App现状。 Image/app下载界面 关闭背后还是有深意的。问题在于银行可能没有充分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相比社交、购物等“高频”的互联网应用场景,金融的“低频”转化为“高频”并不容易。很多银行应用功能单一、占用内存、操作复杂。不同的业务已经需要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跳转。在某些银行,用户需要安装信用卡应用程序来查看费用,然后返回手机银行进行购买日月光金融服务。登录密码和属性信息同步困难。有时,在进行小额跨业务支付时,您需要在两个应用程序之间复制卡号。许多银行应用程序的特点是“下载量高、活跃度低”。大多数银行应用程序不经常使用、长时间不打开,逐渐演变成手机上的僵尸应用程序。从用户积累来看,大量银行类APP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艾瑞咨询《2025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应用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手机银行应用用户粘性大幅下降,用户单日有效使用时长从4.93分钟下降至2.70分钟,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下降至2.86次。于峰辉进一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用户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越来越喜欢使用互联网。人们更愿意使用功能全面、操作简单的全能APP。尽管银行在技术更新和服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用户体验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也是相关应用程序整合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看,银行应用关闭浪潮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卢明峰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应用封融监管推进的主要风险担忧在于系统性风险防控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双重平衡。监管“减量”的本质是通过集约化经营重建风控单元,将分散的合规成本集中转化为监管渗透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特别是,私人银行App的合规问题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因隐私问题被监管机构通报的银行超过25家,主要是中小银行,包括江苏农商行、湖北银行、昆山农商行、苏州农商行、江苏长江商行等机构。就因素而言,主要问题包括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超出范围请求权限等。例如,应用没有向用户明确表明不需要用户的许可,没有合理的使用场景,存在频繁的自启动或相关启动行为;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未单独获得个人同意等存在算法歧视。 ”路明峰从银行风控的角度进一步阐释。“瘦下来”,下一步是什么?当然,关停App的原因更多来自于银行本身。对于银行来说,依靠“多入口、多拉瓦克覆盖”获取面积的时期已经结束,行业已从增量期进入存量期。曾经流行的信用卡应用尤其具有代表性。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记卡持卡量连续11年持续下降。今年二季度末,卡数为7.15亿张。与2022年6月末的8.07亿张卡相比,三年内蒸发了9200万张卡。在银行业业务衰退、效率提升的背景下,信用卡业务也从“挽回客户”转向“注重保留”。应用程序的关闭可能只是一个开始,用户粘性和数据价值方面的许多变化可能正在发生。改变是平等的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尤为迫切,因为业务发展的多样性显而易见。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6家国有银行信用卡资产余额占商业银行信用卡资产总额的46.83%,12家股份制银行占比46.52%,而不少城运河银行、信用社合计占比不足8%。近年来,在净息差持续下降的压力下,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尤为严峻。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40家机构净息差同比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下降幅度在1至34个基点之间。而你每创建一个应用程序,就意味着你需要一个独立的开发、测试和推广团队。在盈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gh投资的“重运营”模式已不再可持续。通过停用、下架、集成等方式对应用进行“清理”,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而银行“裁员”也并非一刀切。例如,建设银行虽然保留独立的“建信人寿”APP,但与主流手机银行实现了深度联系;工商银行将从2021年开始逐步整合冗余应用,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渠道入口。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多应用策略失败时,银行如何真正留住用户?对于银行来说,提供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很重要。陆明峰认为,商业银行已进入深度运营阶段,竞争焦点转向现有用户活跃度、AUM(资产管理规模),就生态场景话语权三权动态平衡而言:主动运营必须先行ow“高频低频”,利用生活付费、社交放电等轻场景来提高激活率; AUM(资产管理规模)需要依托“智能投顾+专属信托”双轮获取长期客户,深耕高净值家族资产;必场景场景摒弃“大而全”,聚焦与客户群对应的垂直领域,通过联合建模、收益共享,将场景支付流程转化为理财线索。 “重要的是要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银行APP未来的角色将从‘渠道方’升级为‘生态组织者’,需要在架构上打通线路,建立跨职能的敏捷单元,实现生态化运营。”路明枫判断道。 (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强风黄色预警!新疆、河北等10省区有大风,阵风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