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变“大水漫灌”为“滴灌”
古话说,圣人按材施教。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一直是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之一。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教育往往采取“统一教学模式”。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推动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灌溉”。目前,中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城乡的资源共享网络。它不仅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输送”到偏远地区,而且利用大数据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背景不同,兴趣也不同。例如,山区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平台会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数据,优先讲解关键知识点;如果学生经常在平台浏览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系统会自动匹配推荐相关文化拓展课程。在浙江杭州,一些学校正在尝试“未来教室”。 Bold如果学生佩戴一个简单的脑环,他们就可以实时收集注意力波动和记忆峰值等脑电图数据。该系统还将在课后推送一对一的虚拟教学……这些数据驱动的方法将有助于摆脱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实现“千人千计”。
当然,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不能完全依赖AI。如果AI个性化只在于一对一精准反馈给学生用户,AI数据库本身还是标配的;因此,“言传身教”模式的个性化在于每个老师基于自身经验的独特个人美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同时,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但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发、价值观的塑造。正是这种“温度”是AI难以复制的。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能热衷于通过皱眉、低头等微表情捕捉学生未言明的困惑。当学生因考试不及格时,老师的一句鼓励、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可以帮助孩子重拾自信……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c护理无法通过冰冷的算法和数据来实现。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传统经验。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趋势,利用强大的算法来弥补传统模式忽视学生差异的缺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用标准分和正确答案率来评估孩子的成长。让AI时刻带来“温暖”,守护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我国已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能,还通过真实情境激发思维能力。一些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医学”课程,学习算法来优化病例诊断过程。同时,学习如何平衡技术卓越与人文精神护理医患沟通。让学生在人工智能训练中学到系统思维和创新突破,让技术服务“教人”,而不是让教育容纳技术。 AI+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无论科技如何升级,“教书育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在充分发挥科技红利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人性化、教师主导性的指导底线,真正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注入精准帮助和温暖关怀。 (作者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威尔士启动“母语地名”遗产保护与遗产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