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暂停键的人生“笑气”在这里重新开始
浙江试点“戒毒康复中心”解决非上市吸毒群体治疗难题 □记者王春 □通讯员张晓波遭遇情感失败。青年小燕(化名)第一次接触“笑气”是在两年前,并试图用它来麻痹自己。短暂的“释放”很快就变成了无与伦比的前景。他每天不停地“气球”(吸“笑气”),直到双腿麻木、身体虚脱。父母非常担心,却屡屡遭到他的强烈抵制。直到进入浙江省戒毒康复中心,小燕才逐渐敞开心扉,在专业指导下配合治疗。两个多月后,双腿麻木明显缓解,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小燕的经历是《法治日报》记者在全国首次试点现场会上了解到的真实案例10月22日,康复工作在浙江杭州举行。他的转变也体现了浙江在处理未包装成瘾物质滥用问题上的探索和实践。 “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N2O),原本是一种医用麻醉剂和食品添加剂,但现在被一些年轻人滥用。吸入“笑气”不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危及生命。近年来,以“笑气”为代表的非上市成瘾物质滥用愈演愈烈,面临取证难、循环筛查难、长期治疗难等管理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浙江把戒毒一体化试点工作纳入“12+n”综合改革。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415”戒毒治疗康复工作模式初步形成,“浙江省戒毒治疗康复中心”正式揭牌。 “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拓展范围、创新增效、协同赋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司法厅厅长戴吉说。建立稳定的主要治疗渠道 “一开始我很排斥,不愿意配合。”小燕记得,当父母要送她去治疗时,她激烈反抗,甚至跑回家。直到他的父母通过警方介绍和媒体宣传了解到浙江戒毒中心后,才带他去寻求帮助。为了让更多像小燕这样的吸毒者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浙江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开展预防康复工作。浙江省戒毒所康复中心与全省20余个县市公安禁毒部门签署了救治框架协议,建立了警务配合、快速反应、服务保障等六项重点机制。基层派出所精准部署,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救治中心,形成稳定可靠的收治救治“主渠道”。与此同时,浙江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持续深化禁毒法制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专项行动,举办禁毒宣传会200多场,观众超过206万人次,倡导全社会营造“远离燃油、拒绝滥用”的浓厚氛围,营造“远离毒气、拒绝滥用”的浓厚氛围。对“哲”应用的依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浙江司法行政医疗系统共收治患者282人,覆盖全国12个省份和海外华人。实现“指尖预约、一键办理”,让有需要的人“找到就办”。 吸毒者情况不同,必须‘一人一办法’才能有效。”浙江省戒毒康复院民警介绍,该院坚持公益性、自愿性原则,推出“日间、寄宿、封闭、远程”四种救助形式,供治疗对象及其家属自主选择。 创新建立“三评价、七考察”评价机制“一合作一合作”,将《笑气等失控成瘾物质滥用治疗康复实用手册》与《新型心理物质成瘾诊断治疗标准》相结合,创建了国内首个“以治疗为治疗的综合评估”,在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方面包含心理状态、运动功能等15个模块,运用6个专业量表对三大主要领域进行综合评估 精准开具“个性化”康复处方,综合运用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行为行为等5大领域10种方法进行对症治疗。目前,研究所已帮助290余名治疗对象,特别是32名因吸入“笑气”而下肢处于瘫痪边缘的治疗对象。科技赋能专业治疗。小海(化名)15岁时随父亲出国,在当地寄宿学校就读,学会了吸电子烟、“K粉”、“笑气”。父亲发现后,立即被带回国内,抵达浙江省戒毒康复中心。 “在康复中心,我得到了科学的治疗、规范的治疗,尤其是民警的帮助和高科技设备的加持,让我的身心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小海感慨道。小海的转变不仅得益于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更离不开浙江在治疗和康复中遵循的“科技+合作”双轮驱动的方式。 治疗过程科学化、系统化,浙江省省戒毒康复院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构建“医校企”协同支撑网络:与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浙江省同德医院等7家省内知名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共同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快速救治。 危重病例和消费将提高医疗救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学系等高校合作,开展“笑”成瘾机制、成瘾行为干预、神经损伤修复等10个重点课题研究,为解决“笑气”滥用问题提供科学支撑管理。与杭州脑科、杭州普峰智能科技等六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共同研发“笑气”成瘾治疗智能头带、“笑气”快速检测仪等设备,用科技赋能专业级治疗康复。 “下一步,全省司法行政禁毒系统将进一步优化救治环境、加强警力部署、深化科研攻关,努力为国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禁毒之路”,为浙江解决“笑气”成瘾问题提供更多方案,贡献更多这是浙江的智慧。”林寿诺说, 现任浙江省戒毒管理局局长。
上一篇:线上医保购买药品何时与线下“同品同型”?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